先看看身边的事情,“压岁钱妈妈先替你保管。”这话很多人应该不陌生。
家长避免了孩子乱花钱,但也拿走了孩子接受财商教育的机会。
孩子从小不会管理钱,等到上大学后,生活费一下子暴增,你怎么指望他能管理好?
就像有一个人,从来不让他下泳池游泳,有天说:你长大了,去吧,到大海里游泳!
逗呢!
一、2万元学到的教训,跟赔了100万学到的教训,其实是一样的。
1、学习理财之前。
财商培养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建议:先用一笔较小的额度大胆地去试,即便花光了也没关系,但是经验学到了。能花2万元学到的教训,就尽量花2万元学到,不要等以后创业或投资,再拿100万、1000万去冒险学习。
所以一些企业家会给子女几万块钱,让他们使劲折腾,目的就是尽快学会这些成败经验。
2万元学到的教训,跟赔了100万学到的教训,其实是一样的。
这么说,是不是有些明白财商教育为何要尽早了吗?
2、家长就是财商教育缺失的受害者之一。
1、小时候因为经济压力,但凡有亲戚给的压岁钱,爸爸一定会全部收走,然后分别还礼给各家。
所以我打小就对红包没感觉,那些东西不属于我,只是在我这儿过一次手。
我唯一拥有它们的时候,就是趁爸爸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,抓紧花掉。
这导致我后来不管有多少零花钱、生活费,都存不下来,因为我潜意识里觉得,只有花掉了的钱才是我的。
2、工作后也因为这个缘故,一直没存下钱来。
后来开始接触到财商方面的书籍,包括《穷爸爸,富爸爸》《小狗钱钱》等,有醍醐灌顶之感。
过去爸爸教的是勤奋赚钱,节俭花钱,避免借钱——以为这就是理财了。
因为理的就是自己赚的血汗钱,所以穷人的理财就是省着点花。
后来发现大错特错。也不是说完全没道理,但是太狭隘了。
3、我明白了“资产”与“负债”的区别,明白了现金流的重要性,再对照自己的收支情况,顿时明白了自己为什么那么穷,以及要怎么调整。
我也是那时候开始接触基金、纸黄金,然后是股票,开始有了一些强制储蓄、定投。
我的财务状况明显改观,而且被动收入越来越多。
巧的是,后来我认识一个亿万富翁,他说他当年创业,也是因为28岁的时候看了《穷爸爸,富爸爸》,幡然醒悟,决定开始创业,这才有了后来的财务自由。
要不然现在还在哪家公司上着班,为自己是高级白领而自豪呢。
二、该怎么教财商?
1、财商很重要,为什么目前很多财商课为什么不合格呢?
说来你可能会震惊:因为教这些财商课的人,自己都不富裕。
你相信一个只考50分的人总结出来的满分经验吗?
所以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标准,就是以终为始。
现在企业里培训、社会培训所教的东西,全是非常重要、但是学校里没教的,比如团队合作、沟通、领导力。
2、我们为什么要在学校里错过这些,等孩子大学毕业后再去补课呢?
财商也是如此。真正的财商内容在商学院,目前最好的商学院是湖畔大学、混沌大学这些聚集了大批企业家的,他们是实战派。
根据多位企业家的经验,总结出来的财商能力,第一位的不是数学有多好、对金钱有多敏感,而是沟通能力。
意不意外?
惊不惊喜!
想想也是,最后创业靠的是团队,领导力的核心是沟通能力。一个能说服一群人追随他的人,很少有做不出事业的。
大抵如此,我们根据当前活跃着的企业家总结出来的经验,他们正在培训的课程,提炼出财商的几大核心素质能力,然后比照少儿的发展特点,设计成一个个教学场景。
3、孩子们学财商,从来不用虚拟币,全是真币。
1-2岁的孩子先认识钱,知道它是有价值的,可以用来交换想要的东西;
2-3岁开始认识数,知道基本的数字概念。所以家长给的钱数是20元以内、全部是一元一元的零钱。孩子买东西,就是一块钱一块钱地数。
3岁以上,开始给5元、10元的大钞,学习换算、加减法。
学前教育的数学目标是学会20以内的加减法,好了,在我们这儿,孩子每周拿20元钱买东西、卖东西,计算得可溜了。
数学课都不用上了,直接学会20以内的加减法。
四五岁的孩子,就可以训练团队协助能力,孩子们要学习如何说服别人、分工合作、处理矛盾。只有团结最多人,或是经常被别人团队,才能以组织(社团、公司、联盟)的方式做更多的事情。
内容大抵如此,学习的方式包括每周一次的买卖日、超市大采购、项目承包、文化课、沟通课。、
老师在过程中观察孩子在个体认知、团队合作、社会协同三方面的能力,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下一节课。或是在其他课程中,针对某个孩子某块短板进行补足。
三、家长应该做干什么 ?
1、让孩子有权自己管钱
财商培养孩子学不会一样东西,最主要的原因是:它不是我的。
——学习是爸妈逼我学的,所以学习是爸妈想要的东西,不是我想要的。
小时候就被没收走所有红包、压岁钱的孩子,对于钱财的管理,是没有责任感的。大人在管,那就是大人的责任,我就负责要。
有个妈妈问我,孩子11岁了,经常闹着要买这个要买那个怎么办?
我问,孩子的零花钱呢?
她说,我都替他保管着呢。他要买些用得着的东西时,我再给他。
好了,你替他管着,责任就是你的了。孩子不需要学习自我管理的。
他只需要像1岁的宝宝一样,有需求了就找妈妈,不满足的话就哭闹——这不就是婴幼儿的正常反应吗?
2、所以让孩子成长的第一步,是让他自己负责,家长要做的是引导他学会自我管理。
我鼓励所有在园孩子的家长给孩子开张银行卡,平时给孩子的钱就存在他的卡上,然后引导他去管理。现在银行是只要孩子有身份证就能开卡。孩子最小什么时候可以办身份证呢?理论上来说,刚出生就能办理,只要指纹能识别。
我女儿4个月的时候办身份证,1周岁的时候开银行卡——这是我们送她的生日礼物之一。
她出生以后所有人给她的红包,全部一一记录,存在她名下。等她长大后,这些钱就由她支配。
幼儿园有个5岁男孩,平时经常缠着爸妈给他买这买那。他爸妈听了我的课之后,带儿子去开了银行卡,每周给孩子零花钱,孩子要买东西,就从自己的卡里支取。
这下好了,孩子再也不闹了,要不要买,自己判断。
有次回家问爸爸:我们家为什么没有iPad呢?
他爸爸说:嗯,是没有。
他说:我们买一个好不好?
他爸爸说:你想买吗?
他说:嗯,我们一人出一半钱,买来一起用,好不好?
他爸爸说:可以吧。你看下要多少钱。
他俩一查,要2000多,平均下来一人要一千多。
这孩子说:天哪,这么多钱!我还是先不要买了,我去XX家玩好了。
3、3岁以前,进行次数管理
孩子有了钱,怎么引导他管理呢?
3岁以前进行次数管理。因为他这时候对数字、运算还没有太多概念,可以先进行习惯的养成。
比如约定:一周可以买一次玩具。
那一周就买一次,这一次买500元的玩具也行,买五毛钱的也行。
总之,一周一次。只要他卡上的钱够,就可以购买。
记住,他如果看中了特别贵的东西,也是可以买的。
我们答应孩子让他自己管理,就要说到做到。
有些大人看孩子挑中了特别贵的玩具,心疼得不得了,于是后悔了,拼命劝孩子说算了,买别的吧,这个不要了。
这其实是在剥夺孩子的自主权。他知道了爸妈说一套、做一套,学会了处理自己的事情要看下大人的眼色,知道自己其实说了也不算……
孩子失去的,比他省下的几百块钱,要多多了。
4、3岁以后,进行金额管理
孩子到了3岁左右,对数的概念越来越清晰,也有了简单的运算能力,这时候就可以开始进行金额管理了。
比如约定每周可以买100元的东西。
那他一周想买六次,可以!只要余额足够。
如果他看中了140元的东西怎么办?
两个办法:
1)等一等,等到下周攒够钱了再买;
2)借支,预支下周的40元,下周零花钱就只有60元了。
这两种方式都是可以接受的。都是引导孩子进行金额管理,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储蓄后消费、信用消费等类型,不是吗?
没有哪一种方式是绝对不能接受的,只要孩子学会自我管理,就没有问题。
5、不要鼓励孩子通过做家务、考高分的方式来“赚钱”
有位妈妈曾经很自豪地跟我说,她很注重培养女儿的财商,每次做点家务就给她钱,如果考到多少分,也会有金钱奖励。
这是非常有害的。
大家听过这个故事吗:
有群孩子到一个老人院子里玩,非常吵闹,老人轰他们走,可是他们根本不理会。
老人于是想了一个办法,说:我一个人太寂寞了,如果你们每天来我这儿玩,帮我把这里变热闹,我每天给你们10美元。
孩子一听,好啊,有得玩,还有钱赚。
两天后,老人给了他们8元,说:我最近手头紧张,先给你们这些吧。
孩子有点失望,但还是有钱赚,又在那边玩。
再过两天,老人说:我给你们1元,行不行?
孩子气愤地说:哼!太小气了,我们再也不来了!
院子终于恢复了清净。
知道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吗?
老人可能没学过心理学,但他无疑很懂人性。通过奖励金钱的方式,他成功地把孩子的兴趣点从玩上面,转移到了金钱上面。
这在心理上,叫作“动机迁移”。
6、如果你想让孩子厌恶什么,就用金钱奖励他好了。
要是家长拿钱奖励孩子玩游戏,说不定孩子早戒了。
- 财商教授
- 请关注微信
-
- 世界财商网
- 请关注公众号
-
评论